川藏公路
回顧
時間(jian)調撥回1950年,剛(gang)剛(gang)成立的(de)(de)新(xin)中國(guo)籠罩在(zai)一片歡(huan)慶的(de)(de)氣氛中。但在(zai)祖(zu)國(guo)的(de)(de)西(xi)南(nan)一隅(yu),卻處(chu)于動蕩——彼時,尚未解(jie)(jie)放的(de)(de)西(xi)藏的(de)(de)政治情(qing)形極為(wei)復雜。為(wei)和(he)平(ping)解(jie)(jie)放西(xi)藏,實(shi)現(xian)祖(zu)國(guo)領(ling)土的(de)(de)完整和(he)主(zhu)(zhu)權(quan)的(de)(de)統一,毛澤東主(zhu)(zhu)席(xi)指示:解(jie)(jie)放并營(ying)救(jiu)西(xi)藏。隨即(ji),任務的(de)(de)重擔(dan)落在(zai)了當時駐守(shou)西(xi)南(nan)的(de)(de)中國(guo)人民解(jie)(jie)放軍二(er)野第十八軍的(de)(de)肩上(shang)。
從四川(chuan)進(jin)入川(chuan)藏(zang)(zang)的(de)公(gong)路(lu)在(zai)新中國(guo)成(cheng)立初期的(de)地圖上(shang)幾乎是(shi)一片空(kong)白,有的(de)只是(shi)極其艱(jian)險(xian)的(de)由騾馬(ma)踩踏出的(de)茶馬(ma)古道。要想效率更高(gao)的(de)進(jin)軍(jun)(jun)西藏(zang)(zang),就必須(xu)在(zai)橫亙(gen)在(zai)二郎山(shan)和(he)蘆山(shan)縣之間的(de)青衣(yi)江(jiang)上(shang),建立起(qi)一座橋梁。1950年9月(yue),為支援(yuan)進(jin)軍(jun)(jun)西藏(zang)(zang),解除(chu)運(yun)輸困(kun)難,西南(nan)軍(jun)(jun)政委員會,交通(tong)部(bu)公(gong)路(lu)局(ju)和(he)第十八軍(jun)(jun)后(hou)方司令部(bu)決議在(zai)蘆山(shan)河(he)和(he)青衣(yi)江(jiang)交匯(hui)處(chu)修建飛仙(xian)關吊(diao)橋。該橋于1951年5月(yue)15日竣工通(tong)車,成(cheng)為西進(jin)康藏(zang)(zang)的(de)國(guo)道重要設施。這座橋梁是(shi)原川(chuan)藏(zang)(zang)公(gong)路(lu)的(de)第一座吊(diao)橋,也是(shi)新中國(guo)成(cheng)立后(hou)道橋專家們(men)引以為豪的(de)“國(guo)產”大橋杰(jie)作(zuo),橋頂的(de)“飛仙(xian)關橋”四個字為劉(liu)伯承元帥(shuai)書寫。
飛仙關作為第一個(ge)進藏的(de)(de)“橋頭(tou)要(yao)(yao)塞”有著重要(yao)(yao)的(de)(de)歷史意(yi)義,但其(qi)修(xiu)(xiu)建的(de)(de)艱苦(ku)程(cheng)度卻遠遠比不上與它隔江相望的(de)(de)雅(ya)康(kang)(kang)公(gong)路(lu)。當(dang)時,雅(ya)康(kang)(kang)公(gong)路(lu)還只(zhi)是十八軍新建雅(ya)安至馬尼干(gan)戈路(lu)段(duan)工程(cheng)的(de)(de)其(qi)中一個(ge)部分。這個(ge)工程(cheng)于(yu)1950年4月(yue)開工,由(you)于(yu)任務(wu)緊迫,當(dang)局決定采取沿舊路(lu)“先通(tong)(tong)后善(shan)”的(de)(de)原(yuan)則(ze)進行。艱苦(ku)奮戰了86天之(zhi)后,雅(ya)康(kang)(kang)公(gong)路(lu)基(ji)本修(xiu)(xiu)通(tong)(tong)。
雅安名山區雙河鄉境內,一位八(ba)十二歲(sui)(sui)的(de)老人(ren)(ren)依(yi)然(ran)精神(shen)矍(jue)鑠(shuo),他時常(chang)在一個山坡下走動。據(ju)當地村(cun)民(min)介紹(shao),老人(ren)(ren)名叫柯昌盈,曾(ceng)經(jing)跟(gen)(gen)隨十八(ba)軍進行過筑路工(gong)作。“我十八(ba)歲(sui)(sui)的(de)時候就跟(gen)(gen)著十八(ba)軍修路了。”
柯昌盈的身后就是他經常在下面走動的山(shan)(shan)(shan)坡,當地(di)的村民把這個山(shan)(shan)(shan)坡喚作“老鄉(xiang)墳山(shan)(shan)(shan)”。剛剛經歷過(guo)雨水(shui)的山(shan)(shan)(shan)路(lu)泥濘異常,卻(que)把蔥(cong)蘢的青草“洗(xi)”得郁郁蒼蒼。半山(shan)(shan)(shan)腰某處(chu),青草的掩映下,十幾(ji)座墓碑靜靜地(di)矗立。據介紹,這是“二郎(lang)山(shan)(shan)(shan)”烈士墓群,為紀念(nian)1950年修建二郎(lang)山(shan)(shan)(shan)公(gong)路(lu)犧(xi)牲的烈士。
隨(sui)著柯昌(chang)盈的(de)講述,昔日的(de)光景再(zai)次浮現:海拔2980米的(de)二郎山工程(cheng)極為艱(jian)苦(ku),陰雨不斷,雜草叢生,病疫肆(si)虐,有段(duan)時(shi)間部隊患病者竟(jing)達到(dao)了三分之一(yi),仍(reng)帶(dai)病堅持(chi)修(xiu)路,直至任(ren)務完成,《二郎山之歌(ge)》的(de)歌(ge)聲唱遍全國……
實際上(shang),《二郎山之(zhi)歌》唱出的(de)(de)是整個川藏(zang)線筑(zhu)路精(jing)神的(de)(de)一個縮影——與(yu)天(tian)斗(dou),與(yu)地斗(dou),不達(da)任務不罷休。這種精(jing)神,在(zai)今(jin)天(tian)仍然激勵的(de)(de)各個工作崗(gang)位上(shang)的(de)(de)人民去爭(zheng)取(qu)更大的(de)(de)勝利。
在建(jian)中的雅康(kang)高速
川藏公路
展望
雖然二郎山公路的建成通車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豐功偉績,但翻越二郎山的路段全是盤山公路。因氣候和地質原因,這里常年冰雪、暴雨、濃霧、泥石流、山體滑坡不斷,行車事故頻發,被稱為“川藏公路第一險”。而且,隨著時代的變遷,其成為了制約甘孜州及西藏地區經濟、社會發展的“瓶頸”。而打破“瓶頸“的唯一方法就是打通二郎山隧道,緊接著,計劃、勘探、施工,二郎山隧道最終于2001年建成。
時光飛逝,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旋即而過,中國經濟全面騰飛。曾獲得過“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”的二郎山隧道,在日均4000輛的車流量面前已顯得力不從心。為更深層次地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,促進藏區的穩定和發展,雅康高速公路項目應運而生。據估計,雅康高速公路的建成將使成都至雅安的車程縮短至3個小時之內。在整個工程中,及其重大的一個控制性工程就是——建成新二郎山隧道。
據介紹,新二郎山隧道段起于新溝鄉藍壩坪,于門坎河左岸設置新溝停車區,穿越二郎山于五里溝右岸堡子上平臺設置瀘定服務區,至終點二坪上,路線長度約18.5公里,其中二郎山隧道長約13.4公里。
據中鐵集團隧道集團技術人員介紹,新二郎山隧道是川藏線“咽喉”路段的“咽喉”工程,集中了各種隧道地質難題,被稱為“地質博物館”。2012年8月進場時,隧道進口當時完全是一個原始森林,完全都需要重新開始。2013年初,新二郎山隧道進口開挖不久就遭遇到軟弱破碎帶,既有瓦斯,又有大量涌水,極易塌方。基于種種難題,施工隊制定了科學的施工方案,實施標準化作業,以合理的方案保證施工安全,同時也加強支護度,確保工程質量。據中鐵集團隧道集團馮志謙介紹,目前新二郎山隧道已成功穿越3條斷層破碎帶,施工隊會這樣穩扎穩打,一步一步向前推進。
在新二郎山隧道緊湊開工的同時,二郎山的另一端山下,靠近瀘定縣城的某個路段,一群工人正在對公路進行維護。這群工人常年駐扎在附近的一個道班——涼風頂道班,“道班”實質上是指公路養護站,而道班工人的職責,就是對附近公路進行日常的維護和巡查。“職責當然是非常重要,我們心里很清楚,到目前為止,所有進出藏物資運輸和客流仍然是靠公路完成的。”班長代發祥告訴記者,海拔2300米的涼風頂公路,冬天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20多度,道路常因雨雪結冰;而在雨季,大量的雨水也會破壞路面。代發祥和他的工人們冬季的主要任務是打冰防滑,雨季的主要任務是搶修路面,非常的辛苦。
盡管重復著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,工人們在見證道路正被逐漸地改善:“我親眼看著這條路從最開始的土路,到油路,再到現在上好的水泥路。”代發祥說。實際上,從“爛路”到“土路”的變化不僅僅存在于涼風頂路段,擴大至雅康高速,乃至整個川藏公路,路況在無數人的努力下正在改善,而且還將持續地改善。從代發祥的眼里,似乎已經可以看出川藏公路未來更寬廣、更高效、更安全的藍圖。